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 走进幸存者的生活回忆一座城的伤痕

2016-07-28 09:18

  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40年了,但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伤害和记忆却难以遗忘。当年地震的幸存者如今过得怎么样,他们又如何讲述现在的生活,唐山大地震那时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?

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 还记得这个城市的“集体的伤痕”吗?

  在中国,有这样一个城市,不管是在闹市区还是在大街小巷,你总会遇到几个摇着轮椅匆忙而过的人,他们或是结伴或是独行。这时,不管是行人还是的士司机都会为他们提供方便。而这些摇轮椅的、脸上写满沧桑的中老年人都会微笑致意。

  这个特殊群体的大量出现,是由于40年前的一场浩劫。这个特殊的城市就是河北唐山,这个特殊的群体是这个城市“集体的伤痕”。

  北京时间1976年7月28日,在这个北方工业重镇发生了强度7.8级的地震。地震持续约12秒,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。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威力,使整个唐山市顷刻间夷为平地,242769人死亡,重伤16.4万人,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之首。

  听着窗外树上蝉儿鸣叫,翻看着一沓老照片,瘫坐在病床上的张大光尽享着午后的悠闲时光。洁白的床单在深棕色柜子的衬托下,愈显这个10平米的房间简单整洁。如果不是床边的轮椅,你难以想象这里是一个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的生活空间。

  张大光的“家”现在叫唐山截瘫疗养院,位于风景秀美的南湖北,目前这里正在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。这个“家”是1981年唐山政府为了3817名地震截瘫伤员的收养、治疗、康复建立起来的18所疗养院中最大的一所。

  “我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,爸爸、妈妈和弟弟、妹妹。可是,幸福在我20岁的时候戛然而止,大地震无情地夺去了父母的生命。而我被砸得腰部以下没有了知觉。”从此,张大光的人生永久贴上了“唐山大地震孤儿”和“截瘫伤员”的烙印。

唐山大地震40周年祭 还记得这个城市的“集体的伤痕”吗?

  张大光在这个“家”一住就是近40年。到新“家”的第一天,瘫在床上的张大光至今还记得,因为怀念死去的父母,牵挂无依无靠、年幼的弟弟妹妹如何生存下去,无助得只能流泪。

  令人庆幸的是,当张大光得知弟弟妹妹与4204名唐山地震孤儿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妥善安置后,久违的笑容又挂在了张大光的脸上。没有上过大学的她,把学英语当成爱好重新拾了起来。

  从此,轮椅成了张大光的“腿”和生活中离不开的“伴侣”。一段时间,她痴迷于用英文翻译文学作品。后来,瑞典的汤姆看到张大光发表的作品后,专程到唐山看望她。“我不但有许多中国朋友,还有美国、英国、瑞典、荷兰的外国朋友。”拿着与汤姆等人合影的照片,张大光自豪地说。

  在唐山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眼里,这部分唐山大地震的特殊群体,享受着最好的待遇:“治疗、吃住全免费,每个人每月都有补贴。”唐山地震40年后,张大光与800多名截瘫伤者一起,用事实打破了国际医学专家断言这些截瘫伤员生存极限只有15年的说法。

  近半年以来,由于瘫痪卧床,张大光得了褥疮,在疗养院医护人员和弟弟妹妹家人的精心照顾下,病情得到好转。望着床头柜子上一盆生长茂盛、青翠欲滴的绿萝,张大光充满希望地说,“40年了,为了告慰我死去的父母,我还想好好再活几十年!”

 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,一群稚气未脱的震亡职工子女穿上了工作服、大头鞋,走进工厂。从此,这群“童工”以工厂为家,把师傅看做父母,带着工资上学。40年过去,当年的“童工”之一韩丽萍动情地告诉记者,“特别想对工厂说感恩,想对我们的国家说声谢谢!”

  1976年7月28日,唐山发生里氏7.8级地震,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废墟,24.2万人遇难。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,上万家庭解体,4204人成为孤儿。

  23日清晨的一场阵雨让空气中弥漫着霭霭雾气。韩丽萍努力回忆着当年天塌地陷的场景:“那天,也下着雨,我不到12岁,一家五口中四人遇难。我被埋了三天,直到被解放军救出。由于当时年纪太小,我几乎忘记了悲伤和恐惧,只是印象中一道蓝光过后一切都变了,我成了孤儿。”

  时隔40年,韩丽萍再次回首往事时没有太多伤痛,这个孤儿的成长故事里并不全是悲伤。

  据原唐山机车车辆厂大事记记载,唐山大地震后,该厂录用786名震亡职工子女,对其中年龄较小的110人送工厂中学学习文化。

 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,这些孩子看到了一线曙光。

  1977年11月,13岁的韩丽萍和许多同龄人陆续走进工厂的大门,眼前一片废墟,厂区里随处可见老工人带领少年工人忙碌的身影。工厂还给孩子们安了家,老师傅们帮着运家具,拉劈柴。韩丽萍告诉中新社记者,“师傅像我们的父母,洗衣、做饭、谈心,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。”

  韩丽萍是带着工资、全脱产上的学。“厂里对我们非常照顾,建食堂,买书本,提供餐补,有时还发肉发鱼,各种福利待遇和其他职工是一样的。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,我们的生活条件算是‘优越’了。”韩丽萍回忆。

  一个特殊的时期,一个特殊的群体,享受着特殊的政策。韩丽萍自豪地评价着他们这个群体:乐观、敬业、有出息。当年,韩丽萍在学校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,后来又考上中专。“在那个时代,这也算高学历了。”韩丽萍笑称。

  据了解,在唐山大地震15周年的时候,工厂曾针对孤儿的成长成材情况做过统计。当时,已有68名孤儿获大专文凭,26名孤儿入党,30名孤儿当上班组长。

  如今,当年这些顶工进厂的孩子有的在工厂的抚养下展翅高飞,考上博士,出国留学;有的留守下来,成为工厂高管、高级工程师、高级技师。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成为新唐山的建设者和见证者。

  张东义今年54岁,进厂近40年,现在是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钢结构分厂技术指导,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,是享受国务院特种津贴待遇的高级蓝领。谈起自己参与制造的高速动车组飞驰在中国的高铁线上时,张东义两眼直冒光。“当年,我先跟着师傅学了两年,感到知识不够,又回到学校带着工资继续上学。”

  曾经,一位老板看中张东义的技术,开出高薪。“说不心动是不可能的,但是家里再难,我也不能离开。”张东义称,地震浩劫中,是工厂给了他希望,培养了他,才有了今天,这里就是他的家。

  说起5天后唐山大地震的祭日,张东义还是会伤感:“父母希望我们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,我们做到了。我想,这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告慰。重生之后的唐山人更懂得感恩,更懂得坚守。

  韩丽萍和当年一起进厂的同学们,商量着准备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时聚会。他们常在微信群里“晒”各自的幸福生活,聊那一代人的青春记忆。

 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,中国河北省唐山、丰南一带发生7.8级地震。强震产生的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。23秒内,百年唐山被夷为平地,242769人丧生,164851人伤残……回溯40年前的震恸,为追索灾难引燃的人性之光,为刻写我们的家国记忆,为夯实全民族的责任与担当,为不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。

  她,曾如此夺目

  她,历史悠久,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,滦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。1300多年前,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,选择在此驻跸,由此得名唐山。

  她,南临渤海,北依燕山,毗邻京津,总面积13472平方公里,城市总人口在1976年地震前已经超过了150万,是河北省域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。

1956年,唐山西山路小学校园

  1956年,唐山西山路小学校园

1962年, 唐山图书馆

  1962年, 唐山图书馆

1970年代,唐山新市区百货商店

  1970年代,唐山新市区百货商店

1972年的唐山火车站,中国第一个火车站,建于1882年

  1972年的唐山火车站,中国第一个火车站,建于1882年

1976年,唐山机车车辆工厂,生产东风5型内燃机车

  1976年,唐山机车车辆工厂,生产东风5型内燃机车

  她,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,素有“北方瓷都”之称。地震前,唐山年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一,是中国十大工业城市之一。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、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、第一台蒸汽机车、第一桶机制水泥……这里的人们,也因丰厚的工业文明而安居乐业。

1970年代,地震前唐山普通家庭的一角

  1970年代,地震前唐山普通家庭的一角

  “没了,才知道什么是没了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,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“更”字。—— 史铁生

  1976年7月28日凌晨,天气怪异般的炎热,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终于抵不住困意沉沉睡去。凌晨3时的唐山,似乎一切都和往日一样,夜阑人寂……

1976年7月28日当天的日历

  1976年7月28日当天的日历

  杨玉芳,现年66岁,原唐山开平化工厂工人。在他的印象中,地震前日唐山异常闷热。如果一切顺利,他将在第二天与亲戚介绍的女孩相亲。当天夜里入睡前,他还展望了一下未来——或许那个姑娘还和自己一见钟情呢。

被震得面目全非的楼房

  被震得面目全非的楼房

  赵金华,现年57岁,原唐山市木材公司工人。地震之前,令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,背着父母和奶奶,睡前问爷爷要了一支烟抽。在半睡半醒之间,他就听见爷爷说了一句——“坏了,打仗了吧!”紧跟着,房子塌了下来。而那支烟,也是他最后一次抽爷爷的香烟。

大地震后,唐山一片废墟

  大地震后,唐山一片废墟
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