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剧《盗墓》商业模式:让粉丝愉快买单

2014-04-03 19:35 重庆青年报

“总的来说,这是一部制作水准专业,对得起原著粉丝的作品,去欣赏它,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去看好莱坞或者娱乐电影,虽然我们未必能看到演员精湛的演技,也未必能看到深刻的内涵表达,但是我们可以期待里面的特效,里面引人的冒险故事。当然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”。

  “声援”金额足够才来演出

  在营销方面,该剧与某网合作开启了“点将”计划,即由观众预先支付小额声援金“声援”某个项目,当人数达到某个数量,活动就能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举办,否则退款。这种C2B的模式还是首次用于话剧(之前多用于明星演唱会)。

  其潜台词是“我这个戏来不来你这演出,就看你粉丝努不努力了”,这使得粉丝为了能看到话剧,必须主动传播。在它的第一轮巡演中,重庆站“点将”就因“声援失败”即付定金的粉丝不够多而没能成行。

  话剧还充分营造和利用了明星效应,这个“明星”是指书中的角色,粉丝把对角色的喜爱转移到了真人演员身上。该剧在各城市演出,会在当地举办签票会,让粉丝与演员“近距离”接触,满足并促进其“追星”的心理。

  除此以外,它几乎全部采用线上宣传互动,据报道,去年在武汉演出时“线上营销已经达到了票房要求,未进行任何的(线下)媒体宣传。”

  这样的模式导致原著粉丝对该剧多表示满意,非读者则会觉得“情节很淡、人物跳跃”。

  豆瓣网友“Nirvana”为之写了3000字的剧评,文章末尾,他写到:“之前听其他组的人讨论《小时代》电影的时候,好几个姑娘都说看哭了,看出了共鸣,他们应该都看过小说,能够在主角身上找到小说的人物还原度,总有神马能够打动读者。同理可证《盗墓笔记I》,没看过小说直接看话剧的,真心送您一句话‘三思三思,再三思啊’。”

  刘方祺承认话剧第一部情节是有跳跃,这是在还原书中场景时没有兼顾到的,他用到了“稚嫩”这个词,并称会在之后的几部中尽量平衡。

  “粉丝戏剧很难超越原著”

  “总的来说,这是一部制作水准专业,对得起原著粉丝的作品,去欣赏它,应该是类似于我们去看好莱坞或者娱乐电影,虽然我们未必能看到演员精湛的演技,也未必能看到深刻的内涵表达,但是我们可以期待里面的特效,里面引人的冒险故事。当然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”。剧评人杨小乱评价道。

  如果把《盗墓笔记I》作为一部粉丝戏剧放进整个市场,杨小乱认为,“它的成功预示着粉丝戏剧成为了戏剧市场蓝海,除了名导明星的戏剧外,多出了一块受众更加低龄化、更有消费力的市场。它的兴起我不认为是坏事,它虽然未必能满足普通、或者说传统戏剧观众的口味,但它有它针对的独有人群,可以说丰富了戏剧市场”。

  但他认为,这类戏剧很难超越原著。“它是原著的衍生品,只有原著火,粉丝戏剧才火。如果原著过气了,那它很有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市场反响了”。

  “粉丝戏剧的概念其实在于‘粉丝’二字,只要是粉丝,进行的消费就是非理性消费,因为他们都是依托于他们所喜欢的那个事物去消费,而不是戏剧本身。他们是不会在乎这部戏的导演是谁编剧是谁演员是谁,哪个剧团出的,这些都是正常戏剧观众关注的重点。”

  “如果能有观众通过这样的戏接触了话剧从而喜欢上话剧,那我觉得这一样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。”杨小乱最后的这句话与导演刘方祺的想法不谋而合:“它(《盗墓笔记I》)比一般的话剧更加大众化,可看性也更加强,我希望有更多观众因此走进剧场发现更多的精彩。因为很多人原来认识的话剧就是课本里的《雷雨》、《威尼斯商人》”。

  文/重青记者 席郁兰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