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访重庆唯一“山花奖”获得者余继平(图)

2014-03-26 16:09 重庆青年报

余继平:如果按照现在的认识、模式去发展,肯定会走向一致。但是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包括我们国家也提倡保护民族文化,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果我们真正把它的文化内涵、开发方法认识清楚,就不会走向同质化。

  实物载体“择优录取”传承

  重青:你研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实物载体,你对它们在当下的生命力怎么看?比如我们看到民族服装,其实已经没有很多真正用于日常穿着了。

  余继平:这就是民间艺术在当下的发展困境问题。目前,穿着少数民族服装,一种是日常穿着,在安顺、松桃、黄平等地还有,以老年人为主。另外一种是旅游地区的舞台表演项目,这种服装并不能完全代表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场景。

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第一,民族服装费工费时,全靠手工完成,成本高,人们一般也不愿意从事这样的制作;第二,服装工业产品成本更低,品种也越来越多,容易被各个民族吸纳,所以人们逐渐依赖于这些产品;第三,时尚文化动摇了那些原先习以为常或引以为豪的东西,令他们觉得“土得掉渣”,羞于示人,加之青年男女外出打工,放弃了民族服饰的制作和穿着。

  重青:这种必然趋势下,你对这些民间艺术实物载体担心吗?

  余继平:担心是必然的。我认为很多优秀的、符合时代发展的民间艺术,它自然会存在,也应该大力提倡发展它。而那些不适应当下发展的艺术载体的消失也是正常的,但我们应该采取收集、保存措施。也有可能在今后某一阶段,人们会回过头来,把它用新的技术手段传承下去。

  重青:这个“优秀”怎么界定?谁来界定?

  余继平:这个优秀不论从其技艺、色彩、图案还是从其内容、意义和象征等方面看,都可谓为各民族高度智慧和艺术创造的结晶。它不完全由某个群体来界定,应该是大家公认的,或群体主体自己的认识。比如这套服装很好,我们都认为应该保留,但穿它的人觉得无意义,你就不能强求。

相关阅读